🎵
读经:马太福音19章28节-20章16节
金句:马太福音20章14节
“拿你的走罢;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孙大中初信主,还是小羊的时候,渴慕神的话,但是圣经读来读去读不懂。清教徒神学家约翰‧欧文说,“圣经有深有浅;浅的地方,小羊能够涉水而过,深的地方,大象能够在其中游泳。”
我很像埃提阿伯的太监,从心里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很希望有人从这经上起,对我传讲耶稣。感谢主,孙大中在神的道上受了造就,多懂了一些,就用“同理心”来作节目,尽量减少生涩的语句,让听的人感到浅白易懂。
我相信在信主的路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想要了解而未能明白的真理,别人一定一样有兴趣知道。
我们常常忘了同理心,忘了我们都还在成长。神并不在乎琐碎细节,耶稣被人说成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透过与主相交,因着对神的认识和爱,能使我们更愉快地跟人沟通。
在神的家里,绝对的不能让,相对的不用争。遇见自己“看不惯”的人,多想神是如何爱我、赦免我、改变我。把焦点放在他们“因着神的恩典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上头”,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而非锁定在你不喜欢,看不惯的人他们的“不是”或“没有”的事物上。
一个作父亲的,孩子今天剪了奇形怪状的头发,或者染了五颜六色的头发,从外头回来。他看了吓一跳,心里想“真不象话!”准备好好把孩子骂一顿,甚至打算把他关在家里,以后不让他出去。没有用自己年轻时候的心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其实他的孩子不是“爱作怪”,只是希望“引起别人注意”。又或许他的朋友都染了头发,他只不过希望显得和他的朋友不一样罢了。
他可以怎么说呢?“孩子,上帝造你已经很美了,其实你用不着学别人。”“我尊重你的决定,但是我建议你不妨这样做。”用欣赏、建议代替责骂;用肯定代替批评;用启发、讨论代替否定。
年轻时候的你也是一样,因为孩子是自己过去的影子。不是神对我们所要求的,非救恩所必要的,用爱心来对待。
同理心是“连接”差异的纽带。
神是独一全智的,祂用各种途径领人归向祂,为甚么我们要每一个人都像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宗教经验和宗教形式呢?神喜欢变化,“复制”不是祂的作法。祂没有要教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变得像你一样。
祂创造每个人本来就是不一样,在我们蒙恩得救的经验里,不同的人从祂领受到不同的能力,经历祂不同的带领。
我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我们里面那颗狭隘的心需要被扩大。
肢体相处,要存着“同理心”,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不要急着定罪。
“同理心”,也就是“感其所感”、“知其所感”,知道对方此时的心态。
英国有一句谚语,把“同理心”比作“穿别人的鞋子,走一哩路。”别人的鞋有多大,多小,多厚,多重,你不知道。穿别人的鞋,走一哩路才知道。
要“放下自我,易地而处,去明白别人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操练。
要常常提醒自己,对人要多有同情和怜恤,不要让自己的“偏见”高过神的旨意。
作牧者的要知道主的小羊,在许多地方是不成熟的,要用爱心来牧养。
腓立比书1章9节,保罗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
我们需要求主赐我们“充满同理心的洞察力”与“扶持他人”的智慧。
我们都曾经年轻过,在事奉上也是求新求变,与今天的年轻人有共同的经验。
不要只觉得“怪异”,而要用爱及怜悯去接触他们,因为我们是主所拣选,施怜恤的管道。
我们的大祭司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祂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保罗说,“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哥林多前书9章23节)
小心自以为义的论断!当然,明显违背真理,需要劝诫的时候,记得用温柔的心,让人在你的话语中感受到爱与关怀。
我们是在神的温和中成长的,对懵懂无知的青年,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
神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我们对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也要有耐心。
“宽容”就是越过人们错误的想法和行动,看到他们生活中的需要与挣扎。
生命不够成熟的人,要先包容、体恤他们在这个暂时的世界里,因为罪的权势带来的软弱。
为他们祷告,求神让他们看见并愿意遵行神的真理。这样做,显示我们所在意的是“表达基督的爱”,而不是急于改正他们错误的想法或行为。
我们若是能够心存谦卑,就能从别人的错误中,看到成长过程中的自己。想到“当年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就容易忍受犯错的人,体谅他们。
主要我们用“上头来的智慧”来处事,以祂的心为心,效法祂的温柔谦卑。保罗以神的慈悲劝我们,借着圣灵的爱劝我们,靠着主耶稣基督劝我们。
“善劝”就是帮助人超越心理障碍,指引他重要真理。一个懂得“善劝”的人会让人感受到祂的“善意”。
“他有好的一面,为什么我不看呢?”“如果我是他,我愿意人怎么待我?”“他能在神的恩典中变得更好,正如我也能在神的恩典中长进,我何不为他祷告?”
汉朝刘向所编纂的《说苑》记载:楚庄王宴请群臣,一起喝到夜色降临。一阵风忽然把蜡烛吹灭了。这时,有人趁机拉宫女的衣服。宫女拔断了那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有人拉妾的衣服,妾拔断了他系帽子的带子(古代把系帽子的带子称作“缨”),把灯火拿来,看看谁是断了帽带的人。
楚庄王说:“今天大家畅饮,不扯断帽带,不足以尽兴。”于是楚庄王下令叫大臣们都把自己帽带扯断了。然后才叫人重新点燃灯火。
过了两年,楚国与晋国交战,有一个人冲杀进入敌阵五次,他在队伍的最前面,勇猛杀敌,每次都取得了敌人的首级。
楚庄王很奇怪,事后召来问他。
那个人回答说:“微臣就是夜里被宫女扯断帽带之人。大王压下此事,不予追究。所以,我一直希望以死报效大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楚庄王有宽宏的肚量,得饶人处且饶人,懂得给人留余地,既帮了别人,也帮了自己。
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审判上,而是怜悯与同情上。我们的本体不过是尘土,年日如草一样,经风一吹,便归于无有。不要事事斤斤计较,而要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
寇世远监督说,与人相处要“欣赏人的长处,包容人的短处,记念人的好处,担当人的难处。”
乔治‧卡弗尔博士说,“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多远,在乎你是否爱惜少年人,怜悯老年人,同情挣扎的人,宽容其他的人。”
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何其短暂,要把握机会对人好,把审判留给神,把怜悯和爱留给人。
保罗和巴拿巴第二次旅行布道的时候,为了“要不要带马可同去”起了争执,甚至彼此分开。
这事谁对?谁错?两人都没有错。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和他同工。
西拉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又是先知。是能吃苦,能在腓立比关重刑犯的监牢里,和保罗一起祷告、唱诗赞美神信心坚固的弟兄。
但马可当时只具有潜力,还没有像保罗、西拉那样的能力。保罗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难,是马可不能受的。
神许可马可在旁非利亚的别加离开保罗、巴拿巴,回耶路撒冷去。
马可暂时没有成功。他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更长时间的学习。巴拿巴愿意陪伴他,和他一起走过。
结果马可被建立,渐入佳境,成了保罗的好同工,深得保罗信任。保罗在写提摩太后书的时候,特别对提摩太提说,“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
可见中年的马可和青年时期的马可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神使用马可为我们留下了新约第一卷写成的福音书马可福音。
在后的可能在前,在前的可能反而在后,我们各人都要竭力追求。
请我们一起祷告:
主啊,但有人信主虽晚,却是积极的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的要进到完全的地步。人看的是信主的“时间长短”,你看的是跟你的“关系深浅”。你是按各人离你宝座的“距离”来安排人的位置。帮助我们与人相处多有同理心,不是自以为义的论断,而是用感恩的心谦卑服事。主啊,你为在成长过程中有特殊背景的朋友,预备了特别的牧者,他知道怎样带领他们。帮助我们多为这样的牧者祷告,相信你知道怎样带领他们,你给那后来的,和给早来的是一样的,这是你的主权,你奇妙的作为,我们把荣耀颂赞都归给你。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请默想今天的经文
— 来源: 良友电台《旷野吗哪》灵修信息